十周年系友专栏丨刘妙欣:那些“扎根”的日子,教我生长

Body

十年,是光阴促成的诗行,是文珠与每一位学子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在中文系(珠海)成立十周年之际,我们循着时间的回声,走进一段段系友的故事。他们从这里出发,将文珠的记忆收藏进人生的行囊——远行、扎根、生长,在各自的天地里熠熠生辉。

本期嘉宾

刘妙欣,女,中文系(珠海)2017级本科生,在校期间曾担任中山大学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珠海分会会长、中文系(珠海)团委组织部部长、班级组织委员,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、三等奖,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。现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选调生。

Image removed.

一、在基层一线读懂“文珠”的印记

      此刻的我,正带着“文珠人”的印记在基层岗位上稳步前行。从初入社会的生涩到如今独当一面,从职场新人到初为人母,看似按部就班的轨迹里,藏着每一步踏实踩下的印记——这是属于我的幸福,安稳且沉甸甸。

      作为选调生,头两年驻村担任书记助理的日子,至今历历在目。巩固卫生镇的清晨,我跟着保洁员清扫过街头的落叶;出租屋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时,我在网格员的带领下走街串巷核对每一处安全隐患;汛期来临时,跟着村干部在河堤上巡查到深夜。工厂车间的繁忙生产、出租屋的百态人生、鱼塘的碧波荡漾、农田的丰收盛景、河流的汹涌奔流依然历历在目,通过与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、不同地域的各色人群面对面交流,让我真正触摸到了社会的肌理,也让“基层”二字从书本概念变成了脚下的实地。

      回到区里后,办公室与政研工作成了我的日常。这时我才更深刻体会到:文珠四年的积淀不是虚的——那些在阅读里练出的语感、在论文里打磨出的逻辑力,让如今的我撰写文稿总能更快抓住核心而那两年“沾泥土气”的驻村经历,也让我笔下的每一个观点都能落地,让语言多了些烟火气、少了些空洞感。

二、我与文珠的“双向奔赴”

      回望十八岁那个蝉鸣的夏日,选择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,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全然自主的重大决定。如今想来,这决定里藏着命运对我的馈赠。

01 一个小小“书虫”的梦想

      母亲是语文老师,我从小就跟着她泡在新华书店。童年的寒暑假,铁皮书架的长凳就是我的一方天地,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。直到夕阳斜斜地穿过玻璃窗,在字里行间投下金斑,才舍得被母亲载着回家。坐在摩托车后座,带着些许畅游书海后的“微醺”,鼻尖似乎还萦绕着油墨香——这份对文字的亲近,大抵是命中注定。

02 刻印在灵魂里的鲁迅精神

      在文珠的四年,是被文学浸润的四年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,不仅增厚了我的文化素养,更在心里垒起了精神的基石。尤其是钻进鲁迅的文字里时,那些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字句,不是停在纸面上的口号,而是慢慢渗进了骨血。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,那种对弱者的体恤与共情,成了我后来面对世事时的“定盘星”。

03 收获了宝贵无价的友谊

      比知识更珍贵的,是同行的人。大学四年,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了生命里的光。我们为社团活动的创意争得面红耳赤,转头又一起参加“星光夜跑”,在操场的红色跑道上喘着粗气互相加油;为了调研比赛,顶着烈日走遍唐家湾的老建筑,笔记本里记满了老人的絮叨与砖瓦的故事;期末复习时,在宿舍楼下的自习室里挑灯夜战,“头悬梁锥刺股”刻苦备考……如今大家散在天南海北,情谊却没被距离冲淡。特别是我的两位舍友,我们早已亲如姐妹,常常会在深夜里畅聊,直到现在,我们都会在彼此的生日前一晚“煲电话粥”,打一通跨越零点的视频电话,让心意跨越时空的距离,带给对方最真挚的祝福。 

04 亦师亦友的好导师

      还有杨蓓老师,是我求学路上的“引路人”。大二选她做导师时,只觉得她温和得像春日的风。当我思绪紊乱,面对问题手足无措时,杨老师总会耐心地为我解答,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该如何改进。有好几次,当微信的语音通话挂下时,通话时长显示已有一个多小时。杨老师在百忙之中也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我沟通交流,抚摸着微微发热的手机屏幕,我的内心漫溢着滚烫的感动。大四时我多次跟随杨老师到珠海斗门进行方言的田野调查,学习记音、录音和数据分析。毕业论文由当初“光秃秃”的大纲,成长为“枝叶繁茂”的完篇,离不开杨老师的陪伴与支持。在杨老师身上,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,更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态度。

三、道路迂回,但终将抵达山海

      回望大学,有没有什么“过来人的经验”。其实想来想去,最想说的是:做好当下的自己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      2020年末,我与保研失之交臂,当时确实消沉了很久。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考研、留学、考公,每条路都像被浓雾罩着。彼时疫情席卷全球,留学可能只是“上网课”的远程体验,那份本应亲身去触碰的世界,似乎失了色彩。

      感谢16级的范钟炜学长,不厌其烦地给我分享考公的经验,帮我理清思路。最后咬咬牙,决定走考公这条路。那段日子,我和舍友互相打气,每天从早学到晚,咖啡成了标配,每一秒恨不得掰成两半用,待办清单总得勾满了才肯心满意足地睡觉。凭着“一旦出发,必须到达”的劲儿,我竟真的在千军万马中过了“独木桥”,成了一名基层公务员。

      现在回头看,当时的失落或许是另一种指引。如果没有那次“错过”,我可能不会有机会扎根基层,不会真切体会到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字的重量。所以想对学弟学妹说:人生从来不是单行道,尽力而为,但求问心无愧。可能你现在觉得难走的路,走着走着,就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。

四、把基层当课堂,把生活当书读

      孙中山先生说“要立志做大事,不可做大官”,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。从校园的“象牙塔”走进社会的“万花筒”,才越发明白,“做大事”的底气,是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成长。

      基层工作看似琐碎,却考验真功夫:跟大爷大妈解释政策,得懂点人情世故;协调邻里矛盾,得有同理心,懂得换位思考;写一份群众愿意看、看得懂、看了能采纳的通知,得练“接地气”的笔力;应对突发情况,得有快速反应的能力……这些能力,课本里学不到,只有在实战中打磨。

      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我不敢耽于安稳。单位里的前辈,谁不是“活字典”?村居里的干部,家长里短里藏着治理智慧。我把他们都当作“老师”,虚心请教经验;每天睡前,会在本子上记一记“今天哪里没做好”;周末泡图书馆,读政策解读,看法律条文,补学科知识……对我来说,“终身学习”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,而是扎根基层、走稳脚下路的必修课。

五、珠玉恒新,澄澈如初

      七年前初抵文珠时,榕园对面、东门外还是大片未开垦的山林与草地,海风拂过低声诉说这片土地的留白,临时搭建的小红楼,留下了我们读书、研讨、温习、欢笑的种种记忆。

      潮起潮落间,十年倏忽而过。待母校百岁华诞再归,当年的荒地上早已楼宇林立,海琴楼群从蓝图化为实体,以沉稳的姿态扎根在这片曾见证我们青涩的土地上。就像文珠这十年走过的路:从筚路蓝缕的拓荒,到如今人才济济的兴旺,像一颗南海明珠,在岁月淘洗中愈发温润璀璨。

      愿文珠如珠玉恒新,而我们,永远是它光芒里的一束。